112句辜鸿铭晚年生活精选好句

112句辜鸿铭晚年生活精选好句

热搜句子admin 2024-01-23 14:56:5059A+A-

详情

辜鸿铭晚年凄惨

1、辜鸿铭晚年凄凉

(1)、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2)、传说辜鸿铭写作时,遇到思路滞塞,文笔枯干,便会大喊:“淑姑,快来书房!”淑姑便会应声而至,坐在他身旁,奉献出丈夫须臾不可离之宝物——小脚。任凭辜鸿铭将一对小脚攥在手中摆弄,拿到嘴边嗅闻。片刻,辜鸿铭便像“兴奋剂”那般来了精神,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下笔有神。

(3)、《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

(4)、1950年左右,因为国内开始进入发展期,对钢材需求甚大,国内在号召下,统一进行了“大炼钢”运动,当时李鸿章墓地所建地,正好要修建一个大型炼钢厂,所以就有人提议,把李鸿章的墓地推平,在墓地上方修建钢厂,同年,李鸿章墓地陆上建筑被推平,成为了工厂厂区

(5)、作为混血儿的辜鸿铭,天资聪颖,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并指导他阅读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一批大文豪的作品。

(6)、大清帝国还未倒台时,一次,外务部举行联欢会,有地方官员给李鸿章行礼,李鸿章极为傲慢,视而不见。辜鸿铭看不过去,走上前去讽刺李鸿章,“一直听说中堂大人身体欠安,原来患的是眼疾啊!”

(7)、辜鸿铭还获得13个博士学位,思想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真正的学贯中西、文理兼通。而他学外语的方法,是他的义父布朗传授的辜鸿铭10岁就随他的义父——英国人布朗来到了苏格兰,并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

(8)、传说辜鸿铭写作时,遇到思路滞塞,文笔枯干,便会大喊:“淑姑,快来书房!”淑姑便会应声而至,坐在他身旁,奉献出丈夫须臾不可离之宝物——小脚。任凭辜鸿铭将一对小脚攥在手中摆弄,拿到嘴边嗅闻。片刻,辜鸿铭便像“兴奋剂”那般来了精神,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下笔有神。

(9)、《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欢迎,是因为它呈现了所有人都曾有过的理想和现实相矛盾的生活状态。

(10)、课余时间,布朗亲自教辜鸿铭德文。布朗的教法完全不同于西方教学,倒有点像中国的私塾教学。他要求辜鸿铭和他一起背诵歌德的《浮士德》,布朗说:“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11)、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12)、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3)、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中国人缺乏精确性”。他形象地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在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正是这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14)、他在出访日本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当时说完以后被下面的留学生大加辱骂,日本人怎么可能是真正的中国人了?他们偷偷学习中国的文化为自己所用,中华文明延续了这么长时间,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能全部学去的,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他们始终都是岛国的人。

(15)、辜鸿铭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最爱的却是东方姑娘,辜鸿铭以“爱莲”名动天下,此爱莲非周敦颐的“爱莲”,而是中国古时女人特有的三寸金莲。辜鸿铭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辜鸿铭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是凭借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把辜鸿铭所折服。在辜鸿铭眼里,淑姑有一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

(16)、 到老犹难营小窝,心连百姓苦奔波。官居四品人情少,人过八旬官味多。六万亩林齐下泪,二十年汗已成河。杨公身去魂千亿,叶叶枝枝见楷模。

(17)、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18)、他追寻一个女明星八年,在功成名就之时,他自信满满前往求婚,对方却迅速嫁给别人。

(19)、有一次,辜鸿铭在电车上看《泰晤士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见他的样子可笑,出语侮辱。辜听到后,故意将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更加嘲笑他连字都不认识。此时辜鸿铭看着倒着的报纸,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并说,“英文太简单,如果不倒着看,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20)、具有较高的品格:所谓德不配位,必遭灾殃,个人觉得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或者其他领悟,要成为公认的大师,良好的品德是最起码的要求。北宋“苏黄米蔡”称之为宋四家,但从来不会有人将大师的名号赋予“六贼之首”的蔡京,就是这个道理。

2、辜鸿铭晚年生活

(1)、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先生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会说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辜鸿铭的母亲却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2)、一次辜鸿铭和盛宣怀闲聊,盛怕辜说出不好听的话,所以很小心,自称管理经济不如张宫保(张之洞)。谁知还是被辜找到了话茬。辜鸿铭说:“张宫保比起你来差远了。张宫保的部下,一个个穷困不堪;而你的部下,一个个大腹便便,富雄一方。所以张宫保的经济才能比你差远了。”

(3)、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让他遍尝人间冷暖,也在小毛姆稚嫩的心灵上投下痛苦的阴影。

(4)、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5)、因缺资金购买外国军火,张之洞派辜鸿铭到上海去借外债。辜鸿铭找到德国一家银行的经理,说明来意后,马上声明绝不收回扣。

(6)、大家应该都听过茶杯与茶壶的说法,这种说法就是辜鸿铭提出来的,他说男人就像是茶壶,女人就像是茶杯,在这种新时代提出这种说法完全不恰当,不符合当时的新理念,在他的观念中还有三妻四妾的想法,他认为一个茶壶拥有多个茶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像一个男人拥有多个妻子也很正常,而当时正处于新旧变换的时代,他这种旧思想的人肯定会被批判的。

(7)、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胡适一直是当时走在时代潮头的新派;而从西方回国的辜鸿铭,思想却反常的守旧。这一点,从两人的打扮上就可以看出来。

(8)、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9)、你以为他是靠着各种狗血桥段赚足读者的注意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10)、此外,辜鸿铭脾气古怪,骨子里又十分守旧,热爱祖国,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十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却又过度否定,这让辜鸿铭和胡适,完全处在了对立面。

(11)、在中国的时候,他见到了“古老中国最后的代表”,那个拖着小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

(12)、辜鸿铭有一个妾,是日本人,叫吉田蓉子,辜鸿铭之所以收她为妾,其实也因为可怜她。吉田蓉子的父母来中国,多年未有音讯,吉田蓉子便只身一人来中国寻找。父母没找到,她还被拐卖到汉口一妓院中。吉田蓉子坚持不肯接客,遭到鸨母的打骂。辜鸿铭了解情况后,把她赎回家中。后在其妻的撮合下,吉田蓉子当了妾。虽然后来辜鸿铭帮她找到了父母,她也决定不再返回日本。

(13)、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其学问自然理应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而我们的“国学”,则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等在内的,蕴含极为丰富的称谓。

(14)、民国初年,议会贿选成风。辜鸿铭在参加一次国际聚会时碰到一位议员,便指着此人,用英语说:“此人要用800大洋买我的选票。诸位,我辜鸿铭如此卑贱吗?”

(15)、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16)、这很像中国的私塾,先不用你明白什么意思,凭着感觉去背就好,用本能去体会文字。熟悉我的读者,应该记得我说过的「321X」学习法,其中“裸听3遍”的原理和这个差不多。

(17)、有优秀编剧能力加持,写小说对他来说只是常规操作,故事怎么写具有戏剧性,如何让大家都爱看,他可太会了。

(18)、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且成了他特有的一大癖好。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19)、他在《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中写到“日本能否防止自身的西化……不仅关系到日本,也关系到远东的未来”,如果日本不西化则“也能够防止中国的西化,并最终依靠日本的努力将明治以前日本保存着的纯正的中国古代文明带回给今日中国,这是历史赋予日本的使命”。“日本必须把复兴真正的中国文明作为日本的天职”,“给全体东亚人民带来真正的中国文明的复兴,是日本的神圣使命”,这便是他“大东亚文化建设”的理论。辜鸿铭希望中日世代像兄弟般扶携帮助的善良愿望在二战中却被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之这的确是有悖辜老原本的愿望的。

(20)、前后长达三年的日本讲学,辜鸿铭并没有在日本实现自己复兴中国文明的伟大梦想。一九二七年的暮秋,万木凋零,辜鸿铭在东京帝国大学草草做完最后一场演讲,在一场秋雨中孤独地离开了日本。踌躇满志而来,却郁闷而归,此时的留着长辫的辜鸿铭离去的背影显得格外凄凉。但毋须质疑,在中日交恶的大环境下,辜鸿铭前后跨越三年的日本讲学,其本身就是中日交往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奇迹,是中日交往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尤其是在中日官方交往一无是处的那个年代。

3、辜鸿铭晚年凄惨觉醒年代

(1)、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2)、他靠着一支笔,戳中无数读者的心,也收获了众多大咖级迷弟迷妹。

(3)、然而,他毫无画画基础。他简直疯了!毛姆以印象派画家高更的感人事迹为蓝本,写出一个仅有热爱即行动、受苦受难追求自由与梦想的伟大故事。

(4)、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哪怕你在某一领域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只有你身边三五个人知道,那只能算领悟内的小众精英。大师至少应该是被大多数人熟知,被大众公认的。比如我们提到意大利文字复兴,自然就能够想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这三位大师。

(5)、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6)、毛姆曾揶揄《复活》的出名是仗了作者的名气,他说透过《忏悔录》就能看到卢梭这个“意志薄弱、暴躁空虚又悲惨的人”,他还说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虚荣浮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成性,简·奥斯汀在他的眼中是个穿着土气的乡下妹子,艾米莉·勃朗特和麦尔维尔是隐秘的同性恋……

(7)、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

(8)、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

(9)、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ofChinese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and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10)、他虽自嘲为“二流作家中的第一名”,却始终坚持为最普遍大众写作,老老实实讲故事。

(11)、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通过一个女人的反抗和在就旧制度下的凋零,用小说主人公子君的故事告诉女性:“所有一切女子,尚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的好名目,都是空话。”

(12)、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已。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方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13)、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知识渊博的辜鸿铭,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年过花甲,背诵六千一百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14)、辜鸿铭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总共长达14年的欧洲游学不仅使他深谙欧美文化的精髓(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而且也造就了一个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后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而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15)、有狂的资本,虽然爱骂人,但还可以为其他人接受吧。

(16)、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却有一个雅号,曰“晋安寄庐”,顾名思义,“晋安寄庐”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隐居在陋室中却以彰显道德为己任的君子。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世人称其为“怪人”。

(17)、正是因为具有这些才能,辜鸿铭才有立身之阶:张之洞收他在幕府中任职20年,并颇为依重他,后又向朝廷举荐他。袁世凯也曾想起用他,被拒绝后还想拉拢他,许之每月600大洋,来做家庭教师。蔡元培也力排众议,让他来北大当教授。

(18)、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之后,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19)、这调调,春晚上的蔡明阿姨见了,怕是要直呼内行!

(20)、按照李鸿章生前的遗愿,他被葬在合肥东乡大兴集,其实这里并不是李鸿章的老家,李鸿章早年是合肥人不假,却生在磨店乡,也就是今群治村,之所以葬在大兴集,是因为宋代名臣包拯的坟墓就在大兴集,李鸿章生前非常敬佩包拯,所以逝世以后,陵墓修在了里包拯墓地不到300米的位置,李鸿章妻子赵小莲逝世后,也被埋在了这里,和李鸿章同眠

4、辜鸿铭死后

(1)、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2)、还说他还曾对学生说:“现在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便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现在仍在革命。而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在保皇。”

(3)、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4)、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5)、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6)、其中道家和佛家,受众面比较小,公认更谈不上,不便回答。

(7)、回国后的辜鸿铭,很受张之洞赏识,后来更是进入了北大任教,事业发展很顺利。然而,随着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胡适也很快进入北大任教,辜鸿铭和胡适的恩怨,才就此开始。

(8)、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能言善辩,处处体现着他的机智与幽默。“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要找机会发泄”。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中宴请欧美友人,局促而简陋的小院已够寒酸,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昏暗而又烟气呛鼻,而且,这帮欧美友人也不清楚“晋安寄庐”的真实含义。于是,就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知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辜鸿铭的一番高论,还真把他的欧美友人给唬住了。

(9)、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10)、吉田贞子在陪伴了辜鸿铭18年之后,因病去世,她给辜鸿铭留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失去了“安眠药”的辜鸿铭哀伤不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思念之中。他特地在上海的万国公墓为她选了一块墓地并亲手立碑纪念,上书五个大字:日本之孝女,把这五个字作为他给这位爱妾一生的评价,并为贞子深情地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这首悼亡诗这样写道:

(11)、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12)、寻欢作乐,毒舌刻薄,多面体的毛姆其实也有很多隐秘的心结!

(13)、“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的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毛姆借由他笔下最负盛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坚定、果敢而有所执。

(14)、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 了。

(15)、但这样一个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国学的中国第一人的伟大学者,却在老年格外凄凉。我们在《觉醒年代》所看见的老年时期的辜鸿铭先生是:站在北大讲坛上,戴着瓜皮小帽、拖着长辫子、讲授英文诗、架子高的离谱的老先生。先生被称为了“老古板”、“老顽固”。

(16)、李鸿章病逝后,慈禧太后将他昭赠太傅、晋升一等侯,谥号文忠,并下令在京师建祠祭拜,清朝统治几百年里,在京师建祠的汉人官员,仅李鸿章一人,并被慈禧太后赐银5000两厚葬于老家合肥

(17)、当时凡是可以旅行的地方,他几乎都去过了。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当时被称为“毛姆王国”,因为除了毛姆,其他作家很少去过这些地方。

(18)、   6月6日我曾在《女儿回国了(66)》一文中附记:“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其中一位贪官总结自己的一生是:苦难的童年、奋进的青年、疯狂的中年、凄惨的老年。前两个也许不大准确,后两个应该恰如其分。中午,我正好读到白居易的诗句——‘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会心一笑。”

(19)、另在严光辉所著的《辜鸿铭传》中却有如下记述:

(20)、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5、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现状

(1)、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2)、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巴黎大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学生可比。教女房东希腊文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

(3)、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4)、辜鸿铭视妇女缠足为国粹也就罢了,还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这与他婚姻生活的怪有关。辜鸿铭痴迷中国女子的三寸金莲,有了“兴奋剂”还不够,娶了淑姑不到一年,辜鸿铭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晚年又收了碧云霞姑娘。且有一套为纳妾辩护的理论。“妾者,立女也”,意思是说男人在外为家为国辛苦奔波时,应有女子立于其旁,作休息扶手之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惹得女子尤其是西方在华女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向他下战书。面对为何赞成纳妾却反对女子多招夫的责问?辜鸿铭却风马牛不相及地问人家是否见过中国的茶壶,洋太太不知辜鸿铭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回答说见过。辜鸿铭便说:“这茶壶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辜鸿铭这著名的“杯壶论”,后来广为流传,以至于和他灰白的辫子一起,成了一代怪杰的标志。

(5)、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6)、“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基督教的圣母马利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纯洁或贞洁”。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这显然是一种狡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形象。

(7)、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8)、比如说他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满清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当然,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9)、挖掘成功以后,当地人对如何处理尸首犯了难,最后还是有人提议游街,他们将李鸿章的尸首绑在拖拉机上拖行,最后直到遗骨散尽,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才算是彻底落幕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先是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之后又进入英国情报部门从事间谍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再之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

(11)、无论是“梦想多过现实”的莽撞年轻人,还是“梦想受困于现实”的中年人,甚至退休后面临选择的老年人,在读到这个故事时,都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很多人30岁就已经死了,往后的日子不过是无限的重复。

(12)、袁世凯称帝后,辜鸿铭多次在不同场合骂袁世凯是“贱种”“流氓”,公开宣称袁是“中国群氓的化身”。在北大讲课时,有一次从上课开始骂袁世凯,一直骂到下课。学生总结:不能跟辜先生提“袁世凯”,一提一堂课就报废了。

(13)、辜鸿铭穷其一生坚守着两位父亲的“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学贯中西,教化欧美”的遗命。

(14)、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且成了他特有的一大癖好。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15)、面对这个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在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的中国第一人,毛姆却没有买他13个博士学位的账。

(16)、在毛姆众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无疑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17)、幼年的毛姆可谓命运坎坷。他生于巴黎,不满10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于是被送回英国寄居在叔叔家。

(18)、二是学贯中西,这个词已经用滥了,其实真正的可以做到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也就辜鸿铭、陈寅恪等二三子耳!他们既受到了功底扎实的传统国学教育,又受到了现代外国教育的熏陶,精通中外文,视野也无比开阔,是现在的所谓“教授们”望尘莫及的。

(19)、《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20)、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隔腊情绪了。

(1)、而布朗先生也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到砧板上,侵略者们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2)、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他不仅赢得了我们中国人的尊重,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3)、自从前往新加坡谋职的途中偶遇了留法的清朝官员、著名的语言大师马建昌,一次畅谈后,满肚子洋墨水的辜鸿铭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对这个古老的国度也充满了好奇。当初,布朗培养他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担负起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任,辜鸿铭期盼尽快回到祖国,以一生之所学,报答危难中的祖国。此刻,被两广总督张之洞特意派出来寻访洋务人才的的杨汝树也正在船上,正在因为无功而回一筹莫展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辜鸿铭)正在操一口流利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他眼睛一亮,走上前去与之攀谈起来,一番交流后,一向甚为挑剔的杨汝树被辜鸿铭的才学完全折服了,立即举荐给了张之洞。张之洞对这个精通9国外语,共获13个博士学位的洋博士也格外看中,让他主持翻译外国文稿,以资筹办洋务借鉴,于是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饱学之士开始了他仕在北洋的漫长生涯。

(4)、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5)、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6)、他来中国一趟,就写了3本书,其中包括《面纱》和《在中国屏风上》。

(7)、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8)、《月亮与六便士》会让你明白,在日复一日庸常的生活里,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积灰蒙尘而又闪闪发光的远方与梦想。

(9)、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10)、张岱年他对“国学大师”的见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张岱年先生虽然在这里没有具体谈及其具体内涵,但像天文、历算、农学、医学和养生学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

(11)、儿子辜守庸,日本夫人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长子辜能以解放后到台湾卖文为生。1957年,辜鸿铭百岁冥诞时,辜能以组织力量出版辜鸿铭的著作。次子辜营商解放后留在北京。

(12)、大家都以为林纾只是一位文学大家的话,那么对于林纾可真是误会大了。林纾翻译的本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林纾从来都没有学习过外语,但是,他却是一位翻译王者!与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严复平起平坐!可能很多人很奇怪,林纾不懂外语,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翻译之王的呢?其实,林纾的译著全是由几位助手拿着原版书籍口译,他来听写润色完成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以上内容由不颜句子网整理发布,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有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以知识传播为主,请自行辨别部分内容真伪!

不颜句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鹏智网络 望景工作室 鹏慧工作室 鹏杰工作室 具坚工作室 元绿昵称网 昵称网 火丹网络 摇旗仨网 极短句

滇ICP备2023007166号-8 网站地图 rss